STC89C52RC 引脚功能的详细分类说明

·

一、电源与接地引脚

  1. VCC(40 脚):电源正端(+5V)。
  2. GND(20 脚):接地端。

二、晶体振荡器引脚

  1. XTAL1(19 脚):片内振荡器反相放大器输入端,接外部晶振的一端。
  2. XTAL2(18 脚):片内振荡器反相放大器输出端,接外部晶振的另一端。
    • 外接晶振频率通常为 11.0592MHz 或 12MHz,用于产生系统时钟。

三、控制引脚

  1. RST(9 脚):复位输入端。
    • 高电平有效,维持 2 个机器周期以上可复位单片机。
  2. ALE/PROG(30 脚):地址锁存允许信号 / 编程脉冲输入。
    • 正常工作时输出地址锁存信号(下降沿锁存 P0 口的低 8 位地址);编程时输入编程脉冲。
  3. PSEN(29 脚):外部程序存储器选通信号(低电平有效)。
    • 访问外部 ROM 时输出负脉冲。
  4. EA/VPP(31 脚):内外程序存储器选择 / 编程电压输入。
    • EA=1:访问片内 ROM(4KB~8KB,STC89C52RC 为 8KB);
    • EA=0:强制访问外部 ROM(忽略片内 ROM);
    • 编程时输入高压(VPP,通常为 12V)。
  5. STC89C51RC/RD+系列有HD和90C版本:可以通过单片机表面文字最下面一行最后几个字母识别分辨HD和90C版本。
    • HD 版本无P4.4/P4.5/P4.6口,RESET脚内部已有45~100K下拉电阻,EA#管脚内部已上拉到VCC。
    • 90C 版本无EA、PSEN管脚,有P4.4/P4.5/P4.6口,ALE/P4.5管脚默认是作为ALE管脚使用,作为P4.5口使用时,需要在烧录用户程序时在STC-ISP编程器中设置。

四、通用 I/O 端口(P0~P3 口)

P0 口(8 位双向 I/O,39~32 脚)

  • P0.0~P0.7
    • 通用 I/O(需外接上拉电阻);
    • 访问外部存储器时,作为低 8 位地址(A0~A7)/ 数据总线(D0~D7)复用。

P1 口(8 位准双向 I/O,1~8 脚)

  • P1.0~P1.7:通用 I/O(内部上拉)。
  • 第二功能
    • P1.0:定时器 / 计数器 2 外部输入(T2);
    • P1.1:定时器 / 计数器 2 捕捉 / 重装触发(T2EX);
    • P1.5:片内 EEPROM 编程电压(VPP,仅部分型号)。

P2 口(8 位准双向 I/O,21~28 脚)

  • P2.0~P2.7
    • 通用 I/O(内部上拉);
    • 访问外部存储器时,作为高 8 位地址总线(A8~A15)。

P3 口(8 位准双向 I/O,10~17 脚)

  • P3.0~P3.7:通用 I/O(内部上拉),所有引脚均有第二功能:
    • P3.0(RXD):串行通信接收端;
    • P3.1(TXD):串行通信发送端;
    • P3.2(INT0):外部中断 0 输入(低电平或下降沿触发);
    • P3.3(INT1):外部中断 1 输入(低电平或下降沿触发);
    • P3.4(T0):定时器 / 计数器 0 外部输入;
    • P3.5(T1):定时器 / 计数器 1 外部输入;
    • P3.6(WR):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(低电平有效);
    • P3.7(RD):外部数据存储器读选通(低电平有效)。

管脚图片参考